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A Letter.
Dear:
寫這封信給你,因為想找人說話。
寫信對我來說是一種溝通方式,幾近完美的溝通方式,我不敢相信現在很少人在使用了。首先,可以先一股腦的將身體的感受、語言、旋律、情緒恣意倒出,然後,在寄出之前,一遍遍仔細審視全然不做作、自然、渾然天成的胡言亂語,之後開始加入讓胡言亂語變得流暢甚至是優美的標點符號、語助詞、連接詞。最後一次閱讀,發現自己已經完成了一次全然完美的談話,百分之百無瑕疵的談話,其中包含了不具思考的無意識、深思熟慮的情緒,以及片段殘破的結構邏輯,當中最美好的莫過是,這次的談話我並不會被粗魯的猝然打斷,我可以一下發瘋似不換氣的拼命說;也可以在沉默許久後,慢慢地輕吐、刻下一個個沉甸甸的字;當然也可以雲淡風輕的讓句子飄然紙上,彷彿一條條半透明的黑絲巾就這麼沒方向的飄在全然白的風中。我不會得到無理的即刻的回應,或許會有回應,或許沒有,但不管如何,都是一種令人悸動的期待油然而生 ─ 一種收到回信的喜悅,或一種沒收到回信的輕鬆,喜悅與輕鬆並存的期待感,會在信寄出去的一瞬間緩緩流進我的體內,讓佔有這世界一塊空間的我更有存在感,讓從我身旁流去的時間更有形體感。
所以我寫信,寫信給你,一來是想讓自己能盡量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一來是想跟你介紹一下我身處的荒謬世界,一個虛偽、可笑的肉與物的慾望世界。在這個由“人”所打造的“世界”。人一生的光景,僅僅是在淺淺的慾求泥濘中打滾,我們渴望的美麗,不過是被“愛”,這華麗的糖衣所裹覆的肉慾與物慾,多數聰明的人清楚這一點,卻不願意承認,因為他們深知比起誠實,活在虛偽的表相下要來的輕鬆太多了;愚蠢的人呢?他們當然是沒能看出當中的虛偽性,也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追求真愛與美好的慾望,他們僅是被慾望所駕馭的皮偶罷了,他們會傾全力去追逐“錢”,因為錢可以在愚蠢的多數人所聚集起來的龐大組織中,換得興奮、換得高潮,然後在一次次的興奮、一次次的高潮結束後,當他發現自己不過是個皮偶,而且竟不得不離開的那一瞬間,他想尖叫,卻無聲。他想大笑,卻無氣。他想哭,卻無淚。他想愛,卻無力。於是,軀殼裡的他吼著,忿忿的吼著「為什麼還讓我看到!?為什麼還讓我聽到!?為什麼還讓我聞到!?為什麼還讓我觸到!?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我曾經很著迷於哲學,想從中找到人存在的意義與答案,或許你會認為是個很偉大的動機,但事實並非如此,甚至連意義似乎也稱不太上,找尋這答案僅僅是為了我,自己。那陣子我極度渴望想知道“我存在的真相”、“我存在的目的”這類巨大的課題,用“巨大”來形容甚至都嫌渺小,因為這關係到宇宙了吧,即使渺小近乎微乎其微的任何生命體,像是“我”,若是討論到“存在”這類的課題時,找尋答案的時間和空間都會被不斷放大放大再無限放大,然後如果不以科學,不以神學,僅僅以人智所能理解的語言、文字進行邏輯上的辯證的話,似乎就會在一個看得到核心卻無法靠近的漩渦上打轉,打轉,轉啊,轉得,然後在還沒找到答案之前,會發現已經離大家都好遠好遠,而我找到的唯一答案是:“不管我們再如何努力掩飾,人生而孤獨。”
為了不讓自己害怕孤獨,我寫信給你。
Outsider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靈魂
她狂爆扯著一頭亂髮,用留著點長度的指甲
髮絲從指甲與肉縫中劃過
一節節蒼白、纖細的手指在黑亮的髮絲中相當刺眼
「今後此身,我將靠音樂呼吸 ,以文字餵養靈魂,遠離人群。」
她在書桌前的白牆上,用鮮紅的畫筆顫抖、狂暴地寫下
多餘的紅汁液從牆面上湧出,流下
雖然她已經告誡自己無數次
不准再使用“靈魂”這個陳腐的辭彙
但她還是想不出有甚麼可以取代“靈魂”
似乎更驗證了自己的愚蠢與膚淺
於是
接下來的日子
她無法抑制地聽著歌,啃食著字
獨身門窗不曾開啟的房間
音樂不曾止息
視線不曾離開過字
唯有如此,她才不會感到窒息,飢餓
慢慢的
她忘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忘了她
她分辨不出她的真實
及世界的虛假
於是
她緩緩進入另一個世界
一個世界真實
她也真實
世界虛假
她也虛假的...
...靈魂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控訴虛偽的影像敘述者─ Diane Arbus
“對著無聲的鏡頭,你在想些什麼?”
“望著觀景窗裡活生生的人們,你在想些什麼?”
在看完Diane Arbus的自傳後,我問自己,也問那個已經無法回答我提問的她。
閱讀此書當下,我並沒有按圖索驥上網去找尋文字敘述下的影像。而是閱讀完文字後才開始閱讀一張張歷歷在目的影像,影像一張張映入眼簾,背後方才閱讀過的一段段故事也自然地娓娓道來。我清楚知道,震攝我影像質地的並非“美”,並非“動人”,並非“歡愉”、亦或“喜悅”,而是一個個赤裸裸的靈魂 ─ 漠然的、憤怒的、無畏的、調戲的、訕笑的,真實的內在生命,就如此赤裸地被Arbus摘了下來,凝結在硬冷的黑白紙面上。過去人們說,攝影是摘取人類靈魂的行為,被攝者的靈魂將不復在,徒留空洞的軀殼。我不清楚Arbus的被攝者靈魂是否還在,但我清楚知道的是,我在她的影像中,遇見了許多陌生的真實靈魂,即便他們與我那麼的不同,但誰又是呢?
所以,Arbus是勇敢的,之於攝影,她比更多的男性攝影師都要來的勇敢(雖然她不認為自己是“女性攝影師”),本性如同小女孩般的她,背起相機,幻化成了另一個人,一個未獵得最禁忌一剎那絕不善罷甘休的獵人,再頑強的獵物如何強忍偽裝,也逃脫不了抽離於攝影之外的一切的她。
閱讀此書當下,我並沒有按圖索驥上網去找尋文字敘述下的影像。而是閱讀完文字後才開始閱讀一張張歷歷在目的影像,影像一張張映入眼簾,背後方才閱讀過的一段段故事也自然地娓娓道來。我清楚知道,震攝我影像質地的並非“美”,並非“動人”,並非“歡愉”、亦或“喜悅”,而是一個個赤裸裸的靈魂 ─ 漠然的、憤怒的、無畏的、調戲的、訕笑的,真實的內在生命,就如此赤裸地被Arbus摘了下來,凝結在硬冷的黑白紙面上。過去人們說,攝影是摘取人類靈魂的行為,被攝者的靈魂將不復在,徒留空洞的軀殼。我不清楚Arbus的被攝者靈魂是否還在,但我清楚知道的是,我在她的影像中,遇見了許多陌生的真實靈魂,即便他們與我那麼的不同,但誰又是呢?
所以,Arbus是勇敢的,之於攝影,她比更多的男性攝影師都要來的勇敢(雖然她不認為自己是“女性攝影師”),本性如同小女孩般的她,背起相機,幻化成了另一個人,一個未獵得最禁忌一剎那絕不善罷甘休的獵人,再頑強的獵物如何強忍偽裝,也逃脫不了抽離於攝影之外的一切的她。
再一次望著這些邊緣人的雙眼,我從他們眼中看見了Diane Arbus。
訂閱:
文章 (Atom)